在近期出版的由教育部主管🚷、武漢理工大學及中國交通教育研究會高教研究分會主辦的雙月刊《高教發展與評估》(第21卷 2005年第4期 總第80期)上,刊登了《中國民辦普通高校競爭力排行榜》👨🏫。據該排行榜,天辰娱乐名列前茅。在全國190所民辦專科院校中,天辰娱乐排名第11名,在江蘇省民辦專科院校中排名第一(排行榜中排列為江蘇第一的三江天辰娱乐為本科民辦院校,按專科排列💹,天辰娱乐即為第一)👩🌾。
附一:中國民辦普通高校競爭力排行榜(前一部分)
附二:刊登在2005年第4期《高教發展與評估》上的文章📔:
2005年中國大學排行榜是如何產生的?
邱均平,張 洋😝,余以勝,張 蕊
(中國科學評價研究中心,湖北武漢430070)
中圖分類號:G420 文獻標識碼☹️:B
1 中國大學評價的意義
文雅的人🤸🏽,喜歡稱呼高等院校為“高等學府”。何謂學府?簡而言之,這裏是學習知識、從事學術科研活動的地方。在科教興國、知識就是力量的時代背景下,整個社會從政府和企業集團🌖,到普通民眾👩🏼🍼,對高等院校的投入與關註日益增強。人們越來越關心高等教育的辦學質量和科研競爭力👨🏼🌾,希望看到這方面具有社會公信力的評價結果👨🏿🎓。這正是中國科學評價研究中心與中國青年報社等單位合作開展“中國大學評價”系列研究的出發點和初衷。
2 中國大學評價的理念
目前,無論是發達國家還是發展中國家都在開展大學評價工作,這是國際上的普遍做法和發展趨勢🧑🏼🍼。在改革開放和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製下,我國的高等教育發展很快,數量和規模不斷擴大👰,質量和水平有所提高。高校之間的競爭和人才市場的競爭日趨激烈,市場機製也開始引入高校或高教事業管理中,並將發揮越來越大的調節作用。在這種大環境和大背景下,無論是政府部門和高等院校,還是社會各界,都迫切需要了解和掌握各個高校的教學質量🧑🚀、科研水平🐖、比較優勢以及在國內外高校中的地位和影響等方面的情況,而只有開展大學評價才能滿足這種廣泛的管理需求和社會需求😦。因此✫🕧,在我國開展大學評價勢在必行☀️,具有重要的意義和現實作用。首先♧,科學、合理的大學評價體系及其結果有利於政府對高等教育的宏觀管理,特別是為有關政策的製定和投資決策提供定量依據🧑🏻🦳。其次⛹️,它也有利於各高校發揮比較優勢🕶☂️、找出問題、明確改革方向🛀🏻,有針對性地提高其辦學效率和管理水平8️⃣,促進高校的全面發展🙉。第三👩🏼⚕️,這套評價體系有利於社會各界(包括企業界)和全體社會成員(包括學生🤾🏻、家長等)深入了解高等院校,從而明確企業或個人的教育投資方向,選準適合自己情況的高校和專業👩🏻🦱,獲得理想的教育投資效果。
開展大學評價的總的指導思想是,以高校的教學🧖🏿♂️、科研和社會服務職能的完成情況以及對社會貢獻為基本標準,力求使評價做到科學🤖、合理🫳🏼、客觀、公正。在整個評價過程中🙌🏿🧗♂️,遵循以下8個原則;①貫徹國家在教育🧎🏻➡️、科學、文化領域的有關方針和政策🚖,牢牢把握正確的政策導向👨🏻⚖️,堅持管理導向與市場導向相結合的原則。②正確處理定性與定量的關系,堅持定性分析和定量評價相結合的原則⛹️。③正確處理投入👨🦼、產出與效益的關系🐭,實行三者兼顧的原則𓀑。④正確處理自然科學與社會科學的關系,堅持兩者同等重要,實行分類評價的原則🥌🤸🏻♂️。⑤正確處理規模與效益的關系,適當偏重於效益的原則🦶🏼。⑧正確處理數量與質量的關系🤙,適當偏重於質量的原則。⑦正確處理教學與科研的關系,重點大學以科研為主,一般大學以教學為主的原則🐒。⑧正確處理國內數據與國外數據的關系🎫,既要兩者基本對應,但又適當偏重於國外數據🍰,這有利於與國際接軌,鼓勵高校和科研人員走向世界。3 中國大學評價的做法
分類評價是任何大學評價必須遵循的一個最基本的原則📁,這是由高等天辰的多樣性、層次性🥍、地區性和復雜性所決定的🤸🏽。2004年6月28日🙈,教育部公布了最新的《全國普通高校名單》共計1683所,其中本科院校679所⇾,專科院校1004所☕️。它們分布在不同的學科領域和地區,其中有的是國家興辦的重點大學🤹🏿♀️👉,有的則是省、市的普通高校。所以,各類高校的目標定位、性質、任務和社會服務的行業範圍都有所不同,其教學與科研活動也具有不同的情況和學科特點。如果不加區別地用相同的標準和指標評價不同學科或不同類型的大學及其科研活動🤞🏿,就會導致事與願違的評價結果,影響高等教育發展的價值取向和高等院校的正常發展。為了貫徹落實分類評價原則,不斷提高大學評價的針對性、科學性和社會公信度👩💼。在大學評價中從三個方面進行了探索和嘗試:一是在國內第一次區分重點大學與一般大學兩個層次類型✋🏽,分別對高校進行了較為全面、系統地綜合評價。二是從科研活動的規律和特點出發,第一次以投入🪡、產出👨👨👧👦💇🏽、效益為主線,將高校的科學研究分為科學技術(含自然科學和工程技術)與人文社會科學兩個不同的領域,采用不同的數據來源、指標和權重,分別對高校的科技創新競爭力與人文社會科學研究競爭力進行評價,並得到了兩個分類評價報告。三是在區分重點大學👨🏻🦲、一般大學與民辦院校🧏🏿、理科與文科科研競爭力評價的基礎上,分別按8種類型天辰的評價得分進行排序。同時,還分省🤱🏻、市🧍♂️、自治區對高校進行了分地區的排序,以體現“同類比較,分類評價”的原則。
2004年,教育部下發了《普通高等天辰基本辦學條件指標(試行)》的文件,將全國的高等天辰劃分為六種類型🤩。以此為依據,並根據天辰的性質👨🏻🦽、任務和數量👨🏼🔧,將高等院校分為8種類型𓀕,即綜合大學👨🏿🎨,民族院校,理工院校🕟,農林院校,師範院校,醫藥院校🚵🏽,語文、財經💸、政法院校(簡稱“文法”)🧐👓,體育🙎🏿、藝術院校(簡稱“藝體”)。為了滿足有關單位和廣大公眾對高校分類評價的信息需求,使廣大讀者更加一目了然地了解某類型大學的科研競爭力、辦學水平和地位🥀,在每個排行榜的右側都列出了各個高校的分類型排名和分地區的排名🤛🏻。在大學評價中,數據來源和處理方法會直接影響評價的結果。其原始數據主要來自四個方面🏌🏽♂️:有關政府部門的統計數據資料(匯編、年鑒、報表等)♌️;國內外有關文獻信息數據庫;有關政府部門、高校網站;國家有關刊物📵✋、書籍、報紙、內部資料等🚅。2005年評價中采用的原始數據主要是2003年的(因為國家的統計數據資料和有關文獻信息數據庫的時差較大),也有2004年的(如獲獎數),還有累積數據🤹🏽♂️。
關於數據處理,我們首先對原始數據進行了全面核查,按照正常的分布和增長情況進行分析,處理了一些異常的數據,有的取消指標,有的則壓低權重🐍。在征求專家意見和我們長期研究的基礎上💅🏻,采用層次分析法確定和計算各指標的權重。在此基礎上,建立相關數據庫和管理信息系統,進行大量的數據整理、統計、計算、排序等工作。
《2005年中國大學評價報告》包括5個排行榜,其內容可歸納為三個部分:
第一部分是中國高校綜合競爭力評價報告。這是在國內首次區分重點大學與一般大學兩個層次類型進行的大學評價,並分別得出了兩個排行榜,即《中國重點高校綜合競爭力排行榜》(見附錄1)和《中國一般高校綜合競爭力排行榜》(見附錄Ⅱ )。
這次綜合評價的重點大學包括三個部分:一是在招生中或2003年教育部有關統計資料中原有的重點大學⏫;二是教育部直屬大學;三是"211工程建設”大學。這三部分大學中有不少是重復的,去掉重復的部分全國共有122所(不含軍事院校)大學被確定為這次評價中的“重點大學”。但由於中國協和醫科大學的情況有些特殊,而且有些數據明顯異常,因此沒有列入排行榜7️⃣。因此🐕🦺,這次參加重點大學排行榜的只有121所大學。而全國所有的一般大學都是被評價的對象,但由於數據問題或其他原因🍯,有些天辰的某個一級指標的得分為零,因而未將其列入排序中。所以,這次被評價排序的一般大學為539所,加上重點大學共計660所。同時,還將重點大學分為7種類型(民族院校只有1所,故歸人綜合類)🙁🙍♂️、一般大學分為8種類型🏟,並分地區進行了排序🕶。這有利於“同類比較,分類評價”,從而提高大學評價的針對性、準確性和社會公信度。
在這次中國高校綜合競爭力評價中,重點大學的評價設立了4個一級指標、13個二級指標和50個三級指標;一般大學評價設立了3個一級指標🌓、12個二級指標和48個三級指標(詳見《中國青年報}2004年9月21日或《評價與管理》雜誌2004年第3期)😜。兩者的最大區別是重點大學評價增加了天辰聲譽一級指標,而一般大學的評價沒有進行天辰聲譽的調查。天辰聲譽的調查和結果主要是由中國青年報社會調查中心完成的,包括學術聲譽與社會聲譽。前者的調查對象主要是學術界的知名專家、學者📈、博導🏊🏿♀️、院士等🔤👚,由他們判斷各個重點大學的學術水平、能力和在學術界的影響程度等;後者的調查對象主要是社會各階層的代表人士,由他們來評價各個重點大學的社會貢獻🧺、社會影響和社會知名度等🧚🏻♂️。然後我們將天辰聲譽的排名結果按一定權重統一計算其得分。二是增加了一些反映質量🧀𓀙、水平、特色的指標,如特色專業數🌌、標誌性精品成果數🧑🎄、學生各類國際性、全國性獲獎數等。在指標體系中,我們著重考慮並兼顧規模與效益、數量與質量、教學與科研以及社會科學與自然科學的關系等💁🏼♂️,既有絕對數指標也有相對數指標。三是根據天辰的層次和任務不同設立和計算了不同的權重指標🤟🪄。例如教學與科研的比例,重點大學大約為4👩🏻🦯:6💮,而一般大學則是6:4。這是因為重點大學主要是研究型的,科學研究是其主要任務🎤,所以占的比重較大🎱,而一般大學教學是主要任務🧙🏼,所以教學的權重較大。這樣就更加科學合理🔪,更加符合實際情況。這也是國際上大學評價的通行做法和經驗。
第二部分是中國民辦普通高校競爭力評價報告。這是國內第一次對全國民辦普通高校進行全面、系統地綜合評價,並得出了《中國民辦普通高校競爭力排行榜》(見附錄Ⅲ)。目前📥,我國民辦普通高校共有214所,其中本科24所,專科190所🦦。由於有的民辦院校的辦學時間不長,統計報告製度不健全或者沒有全面的原始數據🚶♂️,無法對其進行評價,所以未能進入排行榜中🧑🏽⚕️。在廣泛調查研究的基礎上🧏🏼♀️,我們設置了辦學條件與人才培養兩個一級指標和14個二級指標,對其學生👱、教師🚵😸、教學儀器設備、圖書等方面的情況👌🏿,以及生師比、畢業生就業率等反映教學水平和人才培養等方面的狀況進行了較為全面的評價🧙🏼♀️,既有總量指標又有生均指標,考慮了數量與質量🍶、規模與效益、本科與專科等方面的關系。民辦院校的類型難以區分和歸類,只劃分了本科與專科兩個層次類型,但分別按省、市👩👦👦、自治區進行了排序🚼,以利於這些天辰的招生和廣大考生有針對性地選擇適合自己的天辰和學科專業。
第三部分是中國高校科研競爭力評價報告👕。由於科學研究工作是高等天辰的主要職能和任務之一🚴,而高校科研競爭力評價則是大學評價的主要內容和重要組成部分👫🏼,所以🫸🏿,這次評價參照目前世界各國已有的科學評價體系🤟🏽,從我國的國情出發👨👨👧,對我國高校的科研競爭力進行了較為全面、系統的考評和計量,得出了“中國高校科技創新競爭 力排行榜”(見《高教發展與評估》雜誌2005年第5期附錄N)和“中國高校人文社會科學研究競爭力排行榜”(見《高教發展與評估》雜誌2005年第5期附錄V)兩個分類評價報告。在科研競爭力評價中,根據科學學原理、科學發展規律以及科研工作的特點和過程的分析,我們認為科研的投入決定科研產出🧛🏼♂️,而科研的投入與產出又必須講求效益。因此,投入、產出、效益是影響科研競爭力的基本因素,所以,我們按照投入🐡、產出👨🏻🔬、效益的思路來構建評價指標體系。然後根據前面確定的評價原則進一步明確指標和權重🚴🏻:《中國高校人文社會科學研究競爭力評價指標體系》選定一級指標3個、二級指標9個🤦🏻♂️、三級指標22個🚥👩🏽🎤。《中國高校科技創新競爭力評價指標體系》選定一級指標3個、二級指標9個、三級指標28個。
通過以上說明可以幫助廣大讀者進一步了解中國大學評價的意義、做法和過程🎾⚂,從而增強大學排行榜的公信力🥩。與以往發布的其他大學排行榜比較,大學評價有以下幾個方面的特色和優勢:①這是國內第一次區分重點大學、一般大學與民辦大學,對我國絕大多數的普通高校(共832所🕵🏿♂️,不含港🧜🏼、澳、臺的高校)的綜合競爭力🦍、科研競爭力進行全面、系統的評價,並力求做到科學👨🏼🎓、合理、客觀和公正👰🏼♀️。②從科研活動的規律和特點出發,第一次區分科技(理工科)與人文社科(文科),並以投入、產出、效益為主線對高校的科研競爭力進行綜合評價。⑧貫徹實施分類評價的原則。采用不同的數據來源、指標和權重🧑🏼🌾🧋,分別對不同層次🥅、不同類型的高校的綜合競爭力🚣♀️、科研競爭力進行評價🙍🏼♀️,並得到了5個分類排行榜。同時還分8種類型、分省區進行了排序。④構建的指標體系比較科學、全面和合理,而且大都采用客觀指標和客觀數據,盡量克服人為主觀因素的幹擾和影響。⑤原始數據比較準確、可靠。訂購了國內外絕大部分的與評價有關的數據庫🐫🦸🏽♂️,且大部分數據都是自己統計得出的🧑🦯➡️,少數是合作單位提供的,因而對各項數據的內涵和來源比較清楚。⑥評價指標、權重🧑🏿⚖️、方法🫱🏼、結果全部公布,盡一切努力提高大學評價的透明度和說服力。
從總體上看👩🏼🎓,這次得出的5個排行榜的評價結果,基本上符合我國高校當前的客觀情況和有關管理部門、教育界、學術界或社會的評價意見。
(收稿日期🕴🏼:2005—06—15;編輯🧣:楊萬柏)